December 9, 2020

云吞细蓉竹升面

云吞细蓉竹升面

香港云吞面做得好的,我吃过的有正斗、池记、麦奀、黄枝记、沾仔记。其他或许还有很多很好的,只是大隐隐于市,我孤陋寡闻不知道没吃过罢了。  

其实很多 粥粉面铺都会有云吞面,只是汤头够不够味,云吞够不够爽的问题而已。老派传统的店家,要用大地鱼和虾子来熬汤头,云吞的包馅里也要掺入大地鱼末,汤要鲜, 面要爽脆滑口,还得用鸭蛋和面竹升压面,这是人工苦力活,想做云吞面师傅,压面的功夫怎么说也得折磨个好几年才能出师。当然现在要轻便很多,因为有了一个 叫“机器”的东西。

众多世家中,我接受度最低的,反而是麦奀。铺子是老的,伙计是老的,但我吃过两次,连碗都是凉的,遂不再去。这没 办法,是机遇的问题,总不能牛不喝水强摁头吧。就像小时候去一家老字号吃沙茶面,上来一碗青菜叶上还爬着白白胖胖的菜青虫,从此落了阴影,哪怕它是旅游书 上的排名第一,我也是打死不去的。但这家店捧场的名人是极多的,瞧一个“奀”字已经告诉你了,我卖的面就是不大的。印象中细蓉口碑最好的便是这家是也。

何谓细蓉?就是小碗的云吞面。这是个挺有趣又错综复杂各有版本的故事。一种说法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云吞面有三种,大碗卖七毫七颗云吞,中碗卖五毫五颗 云吞,小碗卖三毫就是三颗云吞了。小在广东话里就是“细”,不过这个版本始终没有解释“蓉”的来历。稍微完整一点的版本的解释是为了保持云吞的爽口,要预 先汆熟云吞再用熟油捞,但面不宜再汤里泡久变烂,便用调羹垫高云吞落底铺三钱竹升细面,细碗保证了食客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都有完美的体验,细用细用慢慢地 演变成了“细蓉”。倒是有个阳春白雪的版本颇得我心,是因为文人骚客觉得云吞在汤水中荡漾宛如一朵朵盛放的芙蓉花。

据说古早味的云吞 竟是没有那枚又大又脆的虾的。平记的竹升面云吞的选择,不是半猪肉半虾肉,就是净猪肉,而彼时的虾是细小的赤米淡水虾,现在越做越大的云吞面似乎是起于九 十年代为了宣传声势,加了大虾,还添了碗的尺寸。但究竟大好还是小好,似乎也不好妄下论断,只是这几年细蓉仿佛有了中兴的趋势,如“池记”这样的餐厅下午 茶时段也有了细蓉的身影。

但这碗云吞面,追根究底也不算是香港的发明,而是承自广州,而广州又是从湖北湖南的“馄饨”传承而来,但至于这是怎样的一条渊源线索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只有《群居解颐》里有记载: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

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云吞就是馄饨。当然如上海一般还分大馄饨小馄饨的话,那么云吞便是大馄饨了,再等同一下,厦门的扁食便是小馄饨了。话说,也不知 道哪个店老板这么有想象力,让我在某家茶餐厅看到过”上海水饺“和”厦门水饺“,一时好奇下了单,东西上桌不禁哑然:所谓上海水饺是荠菜馄饨,而厦门水饺居 然是扁食。

如果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云吞细蓉的,麻烦请搜土豆找找有没有一部叫做《绝代商娇》的TVB电视剧,黄子华会满足你的。

It was recorded on July 15, 2012@sina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