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Food We Trust

A collection of 32 posts

Dec 8, 2020

来自卡萨布兰卡的茶

来自卡萨布兰卡的茶

摩洛哥是不产茶的,不过摩洛哥的饮茶文化却极为盛行。2009年,摩洛哥进口了58.290吨的中国绿茶,占同年中国绿茶出口量的25.42%。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过去的数百年来,欧洲那么多国家在非洲进进出出,该同化的都同化差不多了,但摩洛哥就死活没有被改造过来,还是慢悠悠地喝着自己的甜到腻的薄荷绿茶,丝毫不理会这个世界大部分已经被染红了。 摩洛哥也算够虐的,好像走过路过的国家都要调戏一番,而茶文化的源头从头到尾都是舶来品,当然所有的元素糅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了。 摩洛哥的茶叶最先应该是葡萄牙人带来的,后来葡萄牙家道中落了,就换成了英国,谁让摩洛哥守着直布罗陀的重要战略地位呢。而现在加在绿茶里的薄荷草,据说也是腓尼基人带到北非的,这一下将摩洛哥的文明提前到了公元前了。然后接着是阿拉伯人带来了伊斯兰教和,胡椒、桂皮、姜。 摩洛哥算是这样被改造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虔诚的伊斯兰国家,顺带着喝茶这个仪式,也和宗教有了若即若离的关系,

Dec 8, 2020

浙江轩

浙江轩

recorded  on Nov 2012 雖然叫“浙江軒”,但很難當作純粹的浙江菜來看待,姑且說“江浙滬”吧,我一浙江朋友一見菜單,頓時很傷感地說:為什么都是滬菜?不過這三地本來就近,文化習俗飲食習慣都互相影響,清炒河蝦仁還是本幫菜呢,但加了龍井,無論如何就變成杭派了,本地尚且分得不是很清楚,更何況異地生存呢? 那道鎮江肴肉真真切切是江蘇菜了,這本來是錯把硝當鹽腌蹄膀誤打誤撞創出的菜式,要的就是肉紅皮白,酥嫩易化,膠凍透亮,還需搭配加了姜的鎮江陳醋,是道頗為開胃的前菜。 此家燻蛋做得特別好,初入口無味,半凝的蛋黃隨著咀嚼的律動彌漫口腔的時候開始帶進淡淡煙火氣,口感層次豐富卻不凌亂。其實燻蛋,在本幫菜中也經常見到,

Dec 8, 2020

Oliver's Unsuper

Oliver's Unsuper

Oliver's這家店,開的離家特別近,只要穿過電氣道,第二個油街的交叉口便是。屢次經過都看到簾幕低垂,又想著有朋友和我說這家開于1987年的店也算是共同記憶之一了,于是想著,或許有一天應該來試試。 實際上我對Oliver還是頗有好感的,這個名字,加上Super,我總是忍不住想起吃菠菜的大力水手來,一并想起我那喜歡吃菠菜的老豆。 想了很久一直都沒有付諸行動 ,今天回家之后晚餐懶得出門,于是隨便就近囫圇,想想干脆就三明治吧。結果大失所望,遠遠不如金鐘廊的分店。 所叫的是Panini with Smoked Salmon and Egg Sald,賣相還不錯,但口感就實在難以恭維了。面團無彈性,有些僵有些粘牙,煙熏三文魚死咸不鮮,最可怕的是每咬一口,碎蛋沙拉都會兮兮簌簌掉了一盤,

Dec 8, 2020

喜喜冰室

喜喜冰室

喜喜冰室,算得上新晉的心頭好。香港,叫做冰室的餐廳已經所剩無幾,叫得上冰室還能做得好吃又有懷舊感的餐廳更加賣少見少。 其實和這家小冰室,有幾面之緣,這么幾年來,每次路過銅鑼灣,總是會見到,紅紅的招牌,灰綠的墻面,開著小小的鋁合金窗,門口拉著和皇后飯店一樣的白紗落地窗簾,一如老去了的花樣年華。見雖見到,但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錯過,或許是肚子不夠餓,或許是正在趕路,不進去,總有千般理由。 但是總算還是來了,是被Openrice上一張“雞批浮臺”的照片吸引,特意繞道而來。特餐8包括了兩道點心——雞批浮臺和香蕉克戟 。所謂浮臺,是雞批擺在青豆湯中,就仿佛是鏡中水臺一般,青綠濃郁的豆湯搭配酥黃的圓餅,賣相上就先聲奪人。

Dec 8, 2020

碎碎念 | 意大利面

碎碎念 | 意大利面

如果说美国人对意大利美食只有批萨和Gelato的节操的话,那么意大利人大概对意大利面简直充满了至死不渝的忠贞。据说意大利面的具体种类可以从A排到Z,各种饶舌的大舌音们让人销魂不已。如果说面食是马可波罗同志东行中土偷师回罗马的一大馈赠的话,那么后来意大利面的演变就完全是意大利人展现南欧人民随性风情的浪漫舞台,从常规的长形、螺旋形,到带状、管状,甚至是异形、填充型,总而言之,那就是一个天真烂漫啊。 至于为什么突然想说意大利面么?好吧,正太同志居然为了方便面去看各种乌冬面指南,只是为了让方便面看起来好吃一点,听起来简直各种辛酸啊,只能写点其他的,慰藉一下,未老的老心灵了吧,也省得,某人抱怨,连点菜都无从下手了。当然,此装逼指南无谷歌无wiki,不保证准确度。 大部分情况下提起意大利面的时候,似乎用的最多的是Pasta或者Macaroni了吧,这是我高中之前仅会的两个词罢了。当然,Pasta是个统称,

Dec 8, 2020

越南那个Pho

越南那个Pho

我对那叫Pho的越南粉,其实并没有多大的热爱,其实我对它变迁的兴趣远远多过于纯粹的汤头口感。 如果不是小正太说一句他正和老板及老板娘去吃越南粉来刺激一个已经喝了一周小米粥连跑步都能肉疼的可怜中女,那么我也不会暴走丢一句“去问厨师要大把的九层塔,就是叫basil的那款,敢说没有,把店砸了”,这么不斯文的话从我嘴里冒出来,可想而知,这个吃货的神经已经崩溃到何种地步。大概现在,我最不能听到的就是“小米粥”三字了。 CNN Go做过一个评比,大概是世界上最好吃的50种食物吧,Pho这玩意儿,排名第28的样子,而我们泱泱中华的小皮蛋儿,可是直接奔着负面榜单去了,这不是说我们的食物就难吃了,而某种程度上只是证明,Pho在西方化的道路上耕耘得,更深入。 真要较真起来,Pho真正在越南出现,也都是20世纪的事情,最官方的说法是,1920年代开始在河内出现第一家越南粉餐馆,而在1950年代开始传入西贡。

Dec 8, 2020

炳记茶档

炳记茶档

Bing Kee Cha Dong: 5 Shepherd St, Tai Hang, Hong Kong It was first written in 2012 on my Sina blog. 要说炳记茶档,又要从亲爱的Kevin开始说起了。那一次带我去吃拉面,从施弼街后巷穿过,Kevin同志指着一家已经关的严严实实的小绿色铁皮屋,原话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大致意思就是,这种铁皮屋,也算作香港的共同记忆吧。 后来自己去了一次,就坐在正对着安庶庇街的路边,小小的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