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面
今天遇到一小女生,正巧她去过厦门,结果她对土笋冻退避三舍,看着她对海沙虫一脸敬畏的表情,我实在不忍心告诉她我是如何的趋之若鹜。
与之对比的是,我对北京的豆汁、驴打滚也实在兴趣欠奉。所以说小吃这东西,很难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界定好吃与否,吃有时候是和个人情感息息相关的。
貌似主题是沙茶面,又被我离题万里了。所以我高中的作文,总是徘徊在两个极端,就是因为我有时候兴之所至就离题万里了。
我向来不讳言我是个吃货。
对于贪吃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我老娘讲述的一个故事。大约是两三岁的光景,老娘打发我到楼下食杂店买盐。我揣着钱下楼了,结果在柜台前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一排排地色子饼,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再加上年纪小胆子小说话不清楚,于是上楼的时候,买盐的钱变成了若干色子饼和一包糖。我娘气急败坏地冒着锅烧穿的危险,自己冲下去重新买。
话说回来色子饼也是厦门的一种特色小吃,四四方方真的长得很像略大的骰子,绿豆沙馅,味道清淡。现在那家食杂店已经变成了安德鲁森,只有对面的华侨博物馆仍然青山不改。
而我对自己的评价,大概是幼儿园的时候经常搬块凳子蹲在第六幼儿园墙外的小笼包店等上45分钟就为了小笼包出笼;而小学的时候某次发高烧,边哭边走回家,路过华侨博物馆门口的夜市,买了一块炸海蛎饼,吃完继续抽噎着回家。
至于沙茶面,即便在厦门,也是各花入各眼吧,四里大概是公认地正宗,乌糖是一群所谓文艺青年假装文艺必到之处,月华占了悦华的便宜又是老街老巷,黄则和的花生汤比沙茶面更让人留恋,至于吴再添,做法又略有不同,这是唯一一家在汤料中加入咖喱的老字号。
还有很多小小的店面错落在新街老巷中。不过沙茶的汤料中既有海虾也有花生,海产过敏的人还是别以身试法。
直到现在我居然还记得,小时候住的地方,双狮山路边上有一家叫“王义梅”的小吃店,沙茶面有着独到之处,花生酱味道特别浓。只是后来搬迁,越搬越远,渐渐地就不见了。
现在住的房子边上倒有一家鸭肉店,沙茶面是用大骨汤熬制的,加的佐料都是鸭子下脚料,鸭腱鸭肝鸭肠什么的,但胜在那个汤头可口,每次要了这个夜宵,emma就上串下跳特别兴奋。
与其说我吃的是沙茶面,还不如说沙茶汤,因为我总是不要面的。厦门的面是加了碱的湿面,也不能说不好吃,大概是不太合我的味觉。而佐料,那就是悉听尊便了。从肉到蛋,从内脏到青菜,就看你怎么下手挑了。
It was recored on Sep 13, 2010 @sina blog